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文化大熔爐


要不是校園國際周的活動,我還真的不知道清大這麼一個小小校園里,竟然有一股如此龐大的外籍學生勢力存在其中。

台灣身為一個東方國家,實在很難想像大學里除了有馬來西亞、港澳、印尼等僑生,還有來自俄羅斯、德國、印度、洪都拉斯、巴拉圭、巴拿馬、伊朗等外籍生。他們與我們僑生不一樣,除了需克服文化上的差異,還得重新學習台灣當地的語言。畢竟,在台灣生活,英語并不十分普遍,到處是中文告示牌,這群學生有些在臺呆了四年以上,讓人佩服至極。

學校今年如往常一樣,在國際周主辦了一系列活動,我們馬來西亞同學全體總動員,爲了各個活動忙進忙出的。美食展作為國際周活動的首炮,自然辦得聲勢浩大。我們想了一些可以代表馬來西亞但準備過程又不會太花功夫的食物,準備在當天售賣。我被分配負責一種娘惹甜品-摩摩喳喳。向學長姐學習製作的過程中,我嘗試了許多平時很少甚至不曾做的事情:幫地瓜芋頭去皮、雙手忍受灼熱的痛苦揉搓那澆上滾燙糖漿的麵團。正式售賣的晚上,還得站在攤子大聲叫賣,介紹我們的摩摩喳喳、肉骨茶、加椰麵包、玫瑰露,賣力推廣大馬美食。雖然味道不是最正宗的,但我們希望大家品嘗的,是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所濺出的火花。

爲了文化之夜,我們苦練了極具馬來西亞風味的舞蹈。英文歌曲、現代舞、民族舞融合一起,搭配我們三大民族的傳統服裝,將我國的Rojak文化展現無遺。整晚節目以英語進行,看著其他國家別出心裁的演出,他們在舞臺上發光發熱,那是一種文化交流的美。

今早的萬國博覽會,看著小朋友在我們攤位玩congkak玩得不亦樂乎,看著人們指著馬來西亞的地圖不停地向我們拋出問題,聽著他們聽了我們的示範后口中發出極不標準的馬來語,我內心是感動的。而最美的畫面,是一名外籍同學與穿著馬來傳統服裝的我國同袍在清大大草坪踢著藤球。陽光和煦,他們踢得汗流浹背,但臉上紛紛露出滿足的笑容。

原來非要身在異國,才會往自己國家的文化更親近一步。


14/5/2012《中國報》<醒目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