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項塔蘭


葛雷哥里·羅伯茲(Gregory David Roberts) 著


闔上書本,一股淡淡的憂傷將我包圍。淚痕未乾,坐在床上,對著空氣發呆許久,緩緩自故事中走出。

用幾個月的時間閱人一生,在虛實之間走進走出,是何等奇妙的感覺。宿舍床上、書桌上、咖啡廳、機場、飛機上、家中沙發,幾個月內變換不同場景追著別人的故事,故事結束,才恍若隔世。

「項塔蘭」意味著「和平之人」,在作者大起大落和高潮迭起的人生裡,這名字竟然是在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村落,由一群平凡之人為他而取。因為是作者的半自傳小說,閱讀的過程中,不僅一次為了作者戲劇性十足的人生和光怪陸離的奇遇而嘖嘖稱奇,帶著些許的懷疑,開始分不清虛與實。總是執著和好奇與哪些是真實經歷哪些是虛構情節時,後來想想文學總是虛實交錯,在真實中創作虛構,虛構中提煉真實,人生亦是如此。也就逐漸釋懷,不再追究真假。

沒到過印度的話,這個國家給了你怎樣的畫面和想像?早就耳聞或從其他書中得知,印度是個每天活活上演不同戲碼的劇場,在這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還未到印度時,作者的人生就已經很精彩:從哲學教授和作家淪落到毒蟲和搶劫犯,入獄後策劃了逃獄計劃最終成功將自己自囹圄中解放。來到印度孟買後,在這人潮擁擠、潮濕、悶熱、髒亂的城市,邂逅心愛之人,遇到許多惺惺相惜的朋友,甚至尋找到足以填補內心空隙的父愛。他開始掌握遊戲規則而在這城市如魚得水,開始慢慢重新構築內心的信仰,試圖洗刷過去,載著新的靈魂,過新的人生。

很顯然,這新的人生並不順遂,他開始捲入更大更深且無邊無際的漩渦中。或許,他一生注定顛沛流離。

讀完項塔蘭,你會徹底愛上一些東西:一個人物、一句話、一條街道、一棟建築物如漂流湖上的哈吉阿里清真寺、一個場景如貧民窟或利奧波得酒吧……甚至是一種氣味,混亂交雜的印度氣味。

這不是一本爆米花小說,沒辦法一目十行快速地翻閱過去。因為字裡行間總是留有讓我們思考的空隙。不止作者內心的獨白,書中隨便一個人物說出來的一句話,都饒富哲學性,構築了堅固的思想意涵。閱讀《項塔蘭》,也像是一場精彩的哲學辯證之旅。常常翻著翻著頓了一下,就墜入另一個世界,時光就是這樣流逝的。

《項塔蘭》更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滿目瘡痍和溫暖光亮。人性這種極端的正反兩面正好也可以反映在印度的社會裡:時而充斥著黑暗醜陋,時而釋放出超乎你想像的正面能量。此生若有機會到印度體驗一趟,歸來後再將《項塔蘭》重讀一次,再經歷一次林巴巴的人生,必然會是另一層次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