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Ola Bola:屬於大馬人的輝煌年代


Ola Bola

2016/Malaysia/103 min

導演:周青元


Ola Bola,台譯《輝煌年代》,「輝煌」二字讓人想起馬來文詞Gemilang,而我們的國旗,就叫Jalur Gemilang,然後想到千萬隻手拿著國旗在默迪卡體育場高聲歡呼、球場上汗水揮灑和觀眾席上歡呼鼓譟交織成的熱血圖騰。

甫回國,打開電視機或是收音機就是電影Ola Bola轟炸般的宣傳。一如既往,導演周青元一樣在過年前交出了一部電影作品,一樣冠上「全民電影」的稱號,一樣出動了電台與電視台勞師動眾的一連串宣傳。上映後,票房一樣漂亮,想買張票進電影院看這部作品,難度也不亞於《一路有你》。

看了題材和預告片,很難讓人不想到台灣的Kano。Kano講的是日治時期的台灣棒球隊出征甲子園大賽的過程,Ola Bola則是80年代國家足球隊取得奧運會參賽權的過程。兩者一樣有著背景複雜的球員,一樣歷經磨合最後替國家爭取榮耀。其實,不管是Kano還是Ola Bola,都是我未參與過的年代。記憶以來,有次國家足球隊拿了某個賽事的冠軍,舉國歡騰,全國放假一天。對於國家的足球賽事,也僅限於這一點的模糊記憶了。

對於參與過的人來說,Ola Bola要勾起他們對於那輝煌年代的回憶。對於來不及參與的觀眾如我,要給予我們對於那輝煌年代的想像。Kano讓我這位局外人在電影院裡哭了,Ola Bola會給我什麼樣的觀影經驗?抱著高度期待,我買了票進電影院,看了Ola Bola。

從第一部作品開始,青元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其實是有目共睹的進步中。雖然說教的意味還是重了點,劇情的導向也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而過於順理成章。但不得不說,青元真的是馬來西亞最有野心的電影導演。不僅跳出了傳統大馬賀歲片的類型框架,更挑戰了需要極高的場面調度能力和成熟的技術才能完成的球類電影。

從電影院觀眾席上的種族分佈來看,就知道Ola Bola果然引起來各種族的期待和興趣。國家足球隊由華、巫、印三大種族組成,加上洋人教練,可謂複雜至極。青元一定清楚知道,要拍這部電影,就得小心照顧各種族的情緒,稍有不慎或失衡,討伐之聲必至,所以盡可能給三大種族均等的篇幅。

華人的主要戲份落在隊長周國強的身上,Eric是球隊從內部衝突、磨合到消除隔閡的重要角色。至於王添財,則是有著喜劇效果的潤滑劑;馬來人的部份有Ali還有球賽播報員Rahman;印度人的代表則是Muthu。至於最後那與歷史有所出入的劇情,青元大概有他的考量與安排,畢竟片頭早就清楚說明是「參考」歷史事件而已,故事還是虛構的。

馬來播報員Rahman在報導賽事時的妙語如珠和生動表情,為電影增添不少趣味。周國強與Rahman的好情誼,經典對白「我們都是吃著Nasi Lemak長大的」、「雖然膚色不同,但我們還不是成了好兄弟?」也確實美好了我們的想像。

其實,電影的長度仍不算太長,劇情上有些空白的部份是可以再花些篇幅去填補的。但Ola Bola的出現,確實為本土電影跨出嶄新的一步。不管是將大馬壯麗山河盡收眼底的空拍(靈感或許出自《看見台灣》),默迪卡體育場內的人聲鼎沸、賽場上觸目驚心的賽事,想必是一筆大資金的投入。有了之前Kano的工作經驗,攝影師秦鼎昌的掌鏡和杜哥率領的聲色盒子在音效上給予的鼎力協助,也令Ola Bola增色不少。

因為種族主義的關係,很顯然的,很少人拿Ola Bola與Kano比較,也很少人認真從電影的各個面向分析這部作品的高度。大家的焦點,都放在賽場上致勝的臨門一腳:明明當年是華裔球員James Wong(電影中的Eric)踢進的球,怎麼在電影裡變成是Ali的功勞?

大家為此話題爭辯不休,青元也只是迴避式地作出了回應。這樣的局面,是Ola Bola在馬來西亞難逃的宿命。或許,我們可以期待身為局外人的台灣觀眾在四月份的金馬奇幻影展看完後,對Ola Bola所給出的客觀評價與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